導語 / introduction衰老(aging),是在生理、病理和心理的綜合作用下的必然結果。其
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,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斯卡醫學院,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托馬斯·佩爾曼宣布,201
2019年9月10日,生物醫學領域的重要獎項拉斯克獎(lasker awards)公布,今年拉斯克獎共設三個獎項:基礎醫
來源:搜狐新聞原文鏈接:http://www.sohu.com/a/314447285_100166912 據nhk5月
新華網新加坡11月13日消息,當地時間11月13日下午,國務院總理
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,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斯卡醫學院,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托馬斯·佩爾曼宣布,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威廉·喬治·凱林,彼得·拉特克利夫,格雷格·塞門扎,為表彰他們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給的成就。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獎金(約合653萬人民幣)。他們的發現對生理學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性,并為有望為對抗貧血、癌癥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。
威廉·喬治·凱林,生于紐約,美國癌癥學家、哈佛醫學院教授。Kaelin實驗室研究了腫瘤抑制蛋白的功能,包括視網膜母細胞瘤蛋白(pRB),von Hippel-Lindau蛋白(pVHL)和p53腫瘤抑制蛋白p73的同源物。
彼得·約翰·拉特克利夫,英國醫學家、分子生物學家。生于蘭開夏,1972年赴劍橋大學和圣巴多羅買醫院學習醫學,1978年畢業后轉赴牛津。1989年建立了自己的新實驗室。 拉特克利夫主要以對缺氧的研究知名。1989年建立新實驗室后,拉特克利夫小組考察了紅血球生成素的控制,這種物質在細胞缺氧后便會釋放。
格雷格·倫納德·塞門扎,美國醫學家。知名于對生命系統如何利用、調節氧氣的研究。他的團隊發現HIF-1(缺氧誘導因子-1)所調控的基因能夠作用于線粒體呼吸。它能夠指導細胞對缺氧狀況的特殊反應和心血管系統的變化。在一些癌癥疾病中,能觀察到HIF的過度表達。
抗癌研究對于諾貝爾獎來說永遠是一個熱門話題
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,頒給了詹姆斯·艾利森和本庶佑,以表彰他們“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癥的療法方面的貢獻”。
諾獎委員會說,每年都有數百萬人死于癌癥,這是人類最大的健康挑戰之一。今年的獲獎者“創立了癌癥療法的一個全新理念”,“通過激發我們免疫系統內在的能力來攻擊腫瘤細胞”,他們的發現是“我們在與癌癥戰斗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”。
癌癥治療研究一直是醫學領域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,其中,CAR-T免疫療法臨床治療效果顯著,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治愈癌癥的治療方式之一。
新聞來源:央視新聞